|
临近岁末,在北京同仁医院屈光手术中心,早上8点不到,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就看见候诊大厅里已排起长队,“来这里做近视矫正手术的人,都要在这个大厅的几个科室中完成一整套眼部检查,然后拿着检查结果去找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正在排队的王先生告诉记者,自己近视500度左右,有10年戴眼镜史,因为工作原因,必须通过手术摘掉眼镜。王先生感慨,来同仁医院做近视矫正手术的人非常多,自己早上7点多就开始排队做检查,估计下午才能看上医生。记者了解到,像同仁医院这样的大型综合性眼科医院,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一天大概要进行20~30台近视矫正手术,平均每名医生一年有将近上千台手术量。
近年来,近视矫正手术越来越受到众多近视患者的欢迎。一方面,人们审美需求不断提升,戴框架眼镜“不方便、影响美观”等观念促使更多人走进医院;另一方面,近视患者规模总量不断上升,低龄化趋势加剧,近视不可逆的现实导致了一部分人群不得不依赖近视矫正手术来改变现状。
近视矫正手术并非“想做就做”,18岁以下青少年不宜
“目前近视矫正手术分为角膜激光手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一般中低度近视及角膜条件允许的高度近视患者会首选前者。”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学视光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宋红欣教授介绍,目前主流的全飞秒、半飞秒手术相比过去的准分子激光手术,安全性得到了更有效提升。相对半飞秒手术,全飞秒手术对眼表影响更小,它手术切口小,恢复快,干眼发生几率也更少。而且不管是全飞秒手术还是半飞秒手术,都经历过近十年的临床实践,手术各方面经验已相当成熟,安全性及有效性都得到了证实。
近视矫正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促使年轻人的摘镜意愿愈发强烈。“从目前门诊情况看,手术需求主要集中在18岁到35岁的年轻人,以及参军青年、民航飞行员、演员等特殊群体。”宋红欣说,“近视矫正手术本质属于美容性手术,通俗说就是按照个体的精准屈光度数在其眼角膜上量身定制了一副‘眼镜’,把原来的框架眼镜移到了眼睛上,但此种手术是无法真正治愈近视的。”
“但近视手术是有严格的年龄规定,适应年龄在18~50岁之间。”宋红欣解释,18岁以下近视群体因为处于度数增长最快、视力还未趋于稳定阶段,禁止做此类手术;而45岁以上中老年患者,也要慎重考虑手术的必要性。“人这一辈子总是要戴一副眼镜,45岁以上人群即使做了近视矫正手术,也会面临老花眼问题,最终可能需要再戴上老花镜。” 宋红欣说。
近视矫正手术优先考虑做激光,需理性看待术后“后遗症”
2010年左右,人工晶体植入手术(ICL)开始在我国广泛推广,其“可逆性强、不损伤角膜”等优点受到众多高度近视患者的青睐。“如果角膜过薄,度数过高,切削角膜已经超出安全范围,ICL无疑就成为一种可选择的矫治方案。”但宋红欣提醒,ICL是内眼手术,相对于角膜激光手术风险更高,植入后可能出现眼压升高、白内障等并发症,并非零风险。宋红欣还强调,现在一些私立医院极力推荐ICL,只强调其优点,避谈其不良反应,是因为角膜激光手术的仪器维护成本较高,而ICL手术前期投入小,定价高,利润空间更大。宋红欣指出,近视矫正手术总原则是:能做激光手术的优先做激光,不符合条件的再考虑ICL植入手术。
目前,人们对近视矫正手术态度成两极分化:赞同者认为角膜激光手术安全性很高,严重不良反应出现几率低,自己可以接受术后可能产生的不适症状。而另一部分人则质疑:术后夜视力下降,干眼、红眼、近视回退等问题依旧存在,尚未有解决方案,术后损伤是“不可逆”的。
相对于过去的准分子激光手术来说,目前的角膜激光手术方式对角膜损伤已经大幅降低,干眼、红眼几率随之下降,但有些患者在术后的确出现了夜视力下降等问题。宋红欣解释,一般手术会在6~6.5毫米的手术区域进行,患者术后通过这个区域去看外界事物,但瞳孔较大的患者,在夜间瞳孔可能会放大到7至8毫米,超出了手术矫治区域,因此有可能会在夜间出现炫光、视力下降。“这不是手术后遗症,而是手术方式上的局限性。”宋红欣说。
高度近视患者则非常关注“术后近视回退”几率。宋红欣认为,从临床观察统计看,近视回退患者比较少见,但术后用眼不节制、过度疲劳用眼仍会导致视力回退。“一般成年人的近视度数是趋于稳定的,这也是手术的先决条件,但如果术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一天长达十几个小时以上,本身近视度数有可能加深,造成在‘眼睛上做出的眼镜’度数不够,因此出现视力回退。”
宋红欣说,术后又出现近视,与患者本身用眼习惯存在很大相关性。他建议,角膜激光手术更多属于美容性质,患者需要根据自身用眼需求和摘镜意愿考虑是否手术,并且对术后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要有心理预期,应理性看待手术风险。
近视矫正手术火爆背后,青少年近视防控还需落到实处
近视矫正手术日益火爆的背后,也显现出青少年近视总量不断上升、近视低龄化形势严峻、中高度近视发病率增多等令人担忧的问题。全国预防近视专家小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青少年近视高达两亿人,其中城市小学生近视率为49%,初中生为76%,高中生为84%,大学生则高达90%。家长们对此既无奈又无助,有些家长甚至把希望单纯寄托于孩子成年后的近视矫正手术。
宋红欣坦言,近视高发不仅仅是视力问题,“等孩子过了18岁就去做近视矫正手术”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目前低龄化高度近视趋势令人担忧,高度近视已成为我国致盲发病率的最高致病因,如视网膜脱落、视网膜裂孔及变性在高度近视患者中的发病率要高于非近视人群10倍以上。”而做完近视矫正手术只是把“眼镜”换了一个位置,近视眼造成的眼底病变并不会因为手术而消失。
宋红欣强调,家长们首先应在孩子近视防控上下足功夫,尽量不要让孩子近视过早发生,发生近视后也不要让近视进展过快。他提醒,目前防控近视的方法有限,千万不要轻信不法机构 “逆转近视、治愈近视” 的不实宣传。目前医学上还不能做到真正治愈近视,当下关键在于让孩子近视增长速度慢下来。
宋红欣建议,一是加强青少年户外活动,每天累计两个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可以有效延缓近视发展。因为自然光能够刺激人体多巴胺分泌,有效延缓眼轴增长,并且在户外瞳孔会缩小,景深增加,造成视网膜成像清晰,可有效缓解近视恶化。二是正确使用角膜塑形镜(OK镜),以及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
眼科专家还提出科学用眼的“20、20、20黄金准则”,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在孩子看20分钟书后,向20英尺外的地方远眺20秒钟。“做到了这3个20,可以极大帮助孩子延缓近视。” 宋红欣说,只有家长耐心、用心去培养孩子正确的科学用眼习惯,才能在根本上遏制近视。(来源: 中国妇女报 作者:徐阳晨) |
|
|
|
上一篇:配药机器人上岗 |
下一篇:孩子的书包太重,该怎么调节?该怎么背? |
|